|
地球環境所在中晚全新世ENSO變率研究方獲進展 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作為全球范圍內年際、年代際氣候變化的顯著信號,在調節全球氣候變化的頻率和強度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因此,了解ENSO的氣候特征及動力學機制對于預測全球變暖背景下的氣候變化至關重要。但是,由于現代器測資料的時間跨度較短,這極大的限制了我們對ENSO變率的認識以及對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中晚全新世作為地球歷史上距離人類活動最近的地質歷史時代,重建這一時期的ENSO變率有助于人們了解工業革命前的自然氣候變化歷史。然而,基于一些古氣候載體重建的中晚全新世ENSO變率仍存有爭議。因此,開發能準確捕獲ENSO變率的古氣候載體就顯得尤為重要。 硨磲(Tridacna),因其分布廣泛、殼體沉積速率快且相對易于保存,近些年來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其堅硬而致密的文石殼體通常具有肉眼可見的年生長紋層,利用微鉆等取樣設備可輕易地從其年生長帶中獲得月分辨率的子樣品。因此,硨磲也是一種重建ENSO變率理想的高分辨率古氣候載體。 近期,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晏宏團隊,對來自南海北部的三個亞化石鱗硨磲A87(3101-3135 yr B.P.)、A165(4052-4088 yr B.P.)和A276(4834-4887 yr B.P.)殼體進行了高分辨率的Sr/Ca分析,重建了中晚全新世三個時段的ENSO活動。重建結果表明,5000~3000 yr B.P.期間三個時段的ENSO活動頻率要高于現代(AD 1950-2020)。 為了進一步探討中晚全新世的ENSO變率,該研究還集成了來自南海北部已發表的所有亞化石硨磲Sr/Ca序列。重建結果表明,從中全新世到晚全新世ENSO變率逐漸增加,這樣的變化趨勢也可以從一些古氣候重建的ENSO變率中得到驗證,如來自Laguna Pallcacocha drainage的沉積巖心,中太平洋集成的珊瑚δ18O序列及東太平洋有孔蟲δ18O序列。此外,一些模式的模擬結果也預測了中晚全新世逐漸增強的ENSO變率,這可能是由于軌道變化引起的太陽輻射改變造成的。 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上。
圖1 (a) ONI:1950年1月至2020年2月。亞化石鱗硨磲A87 (b)、A165 (c)和A276 (d)的Sr/Ca-SSTA重建的ENSO活動。細直線/虛線和粗直線/虛線分別表示“中度”和“強”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極端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以黃色陰影數字標記。
圖2 (a) 南海北部已發表的所有亞化石硨磲Sr/Ca序列;(b) 熱帶中太平洋化石珊瑚δ18O記錄;(c) 熱帶東太平洋有孔蟲δ18O記錄;(d) Laguna Pallcacocha drainage流域的巖心灰度記錄;(e) 模擬厄爾尼諾SSTA平均振幅;(f) 模擬ENSO振幅。 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作為全球范圍內年際、年代際氣候變化的顯著信號,在調節全球氣候變化的頻率和強度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因此,了解ENSO的氣候特征及動力學機制對于預測全球變暖背景下的氣候變化至關重要。但是,由于現代器測資料的時間跨度較短,這極大的限制了我們對ENSO變率的認識以及對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中晚全新世作為地球歷史上距離人類活動最近的地質歷史時代,重建這一時期的ENSO變率有助于人們了解工業革命前的自然氣候變化歷史。然而,基于一些古氣候載體重建的中晚全新世ENSO變率仍存有爭議。因此,開發能準確捕獲ENSO變率的古氣候載體就顯得尤為重要。 硨磲(Tridacna),因其分布廣泛、殼體沉積速率快且相對易于保存,近些年來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其堅硬而致密的文石殼體通常具有肉眼可見的年生長紋層,利用微鉆等取樣設備可輕易地從其年生長帶中獲得月分辨率的子樣品。因此,硨磲也是一種重建ENSO變率理想的高分辨率古氣候載體。 近期,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晏宏團隊,對來自南海北部的三個亞化石鱗硨磲A87(3101-3135 yr B.P.)、A165(4052-4088 yr B.P.)和A276(4834-4887 yr B.P.)殼體進行了高分辨率的Sr/Ca分析,重建了中晚全新世三個時段的ENSO活動。重建結果表明,5000~3000 yr B.P.期間三個時段的ENSO活動頻率要高于現代(AD 1950-2020)。 為了進一步探討中晚全新世的ENSO變率,該研究還集成了來自南海北部已發表的所有亞化石硨磲Sr/Ca序列。重建結果表明,從中全新世到晚全新世ENSO變率逐漸增加,這樣的變化趨勢也可以從一些古氣候重建的ENSO變率中得到驗證,如來自Laguna Pallcacocha drainage的沉積巖心,中太平洋集成的珊瑚δ18O序列及東太平洋有孔蟲δ18O序列。此外,一些模式的模擬結果也預測了中晚全新世逐漸增強的ENSO變率,這可能是由于軌道變化引起的太陽輻射改變造成的。 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上。
圖1 (a) ONI:1950年1月至2020年2月。亞化石鱗硨磲A87 (b)、A165 (c)和A276 (d)的Sr/Ca-SSTA重建的ENSO活動。細直線/虛線和粗直線/虛線分別表示“中度”和“強”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極端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以黃色陰影數字標記。
圖2 (a) 南海北部已發表的所有亞化石硨磲Sr/Ca序列;(b) 熱帶中太平洋化石珊瑚δ18O記錄;(c) 熱帶東太平洋有孔蟲δ18O記錄;(d) Laguna Pallcacocha drainage流域的巖心灰度記錄;(e) 模擬厄爾尼諾SSTA平均振幅;(f) 模擬ENSO振幅。 |